估值方法汇总

卖方报告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模型,有的充满各种假设参数,更多的是先画了靶子再射箭。作为普通散户,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的估值方法、应用的场景、存在的缺陷,并深刻地理解其中分析师与会计师的斗智斗勇。

DCF绝对估值

  1. 估计未来所有的自由现金流,涉及到增长率
  2. 确定一个合理的折扣率
  3. 将所有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现值
  4. 问题及解决:
    1. 不盈利:没有稳定的盈利,这就很难估计未来盈利的增长率
      1. 盈利正常化:周期性行业可以平均化前期盈利或者资本回报率;资本性支出过高的,大量无形资产摊销导致亏损,可以将摊销加回去;一时有困境,汇率和非经常性损益可以加回
      2. 销售营收之预测 X 利润率之预测
    2. 无历史、无同类:
      1. 用最近的财务数据,或者至少在分析时要给最近的数据更大的权重,因为这类公司的财务状况四月的天如娃娃的脸
      2. 预期销售营收的增长,无历史无同类的话就更要注重总体细分行业的分析,既然无同类那很可能是一个非常利基的市场(niche market,指被大咖们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
      3. 预期可持续的利润率
      4. 预期公司的重新投资需求,比如对于资本的投入的需求与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的追加
      5. 自由现金流FCFF=税后净利润+非现金支出+利息费用-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增加量
  5. 缺点:模型中充满了假设和猜想

分部加总法

  1. SOTP(sum of the parts)分部加总法,是一种常见的控股集团估值法
  2. SOTP=(子公司A市值 * 集团持股比例 + 子公司B市值 * 集团持股比例 + …… + 集团直接运营业务价值 - 集团本部债务)*(1 - 集团折价)
  3. 打折的原因是子公司向母公司的现金流会被截留
  4. 两个错误:子公司大涨导致母公司涨价?(并不能变现)分拆提高估值?(市场会用DCF估值)

相对估值法(relative valuation)

市盈率(P/E Ratio)

  1. PE = 市场价格 / 每股收益
  2. 在会计规则下很容易被操作
    1. 非主营业务收入
    2. 费用化转资本化
    3. 递延所得税资产
  3. 缺点
    1. 不反映资本结构,不管加了多少杠杆
    2. 易受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3. 易受会计处理影响
  4. 彼得林奇就曾说过,在周期高峰后去买入低市盈的周期股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致穷行为
  5.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 Ratio),又称席勒PE
    1. 分子:通胀调整后的实际股价
    2. 分母:十年通胀调整后的每股实际收益
  6. forward PE(动态市盈率):使用预期收益
  7. 静态市盈率:上一个报告期;滚动市盈率:最近四个季度

PEG

  1. PE再去除以一个G(growth,增长率,一般使用未来五年的预计年增长率)
  2. 方便比较不同增长期的公司
  3. 当PEG=1时,这个股票被认为估值得当;当PEG<1时,也就是股价增长慢于利润增长的时候,这个股票被认为低估了;当PEG>1时,这个股票被认为是高估了

市净(PB)

  1. 市净率PB=股价÷最近一期的每股净资产
  2. 适用于净资产规模大且比较稳定的企业,如钢铁、煤炭、建筑
  3. 大多数公司的资产并不会升值,而是会贬值,如机器设备、办公用品等,从而使得资产的实际价值早就低于了账面价值。所以不要觉得买了市净率低的股票,自己就捡了大便宜。因为企业的资产可能早就贬值了。

市销(PS)

  1. 销售是否来自于债东们的倾囊相助?
  2. PS就很容易被高负债碾低,所以如果分子加了杠杆,那分母最好也能加上杠杆配合一下

企业价值倍数估值法

  1. 国际上对于高资本开支行业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EV/EBITDA
  2. 对于生产设备的高投入带来的高折旧摊销是高资本开支行业利润影响最大的部分,是导致其净利润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Ebitda剔除了由于会计政策和不同发展阶段而导致的折旧摊销水平的影响。
  3. EBITDA计算公式是净利润+息税+折旧摊销
  4. 企业价值(EV)=市值+净负债=市值+总负债–总现金,也即为收购某一家公司所需要支付的对价

乘数的分子与分母逻辑应当一致

  1. 不管是权益型乘数还是企业价值乘数,逻辑一致的才是好乘数。
  2. 如果分子是公司股权市值,分母应该就是基于权益的利益;如果分子是企业价值,分母就应该是对整个公司的利益
  3. 上下一致的乘数相对不容易被杠杆扭曲一些
Buy Me a Coffee